![](/__local/F/AC/83/6804102A3629DEFF94FD3F1ADF6_97DB7952_9A4B1.png)
位于铜川书画公园内的柳公权雕像。武利芳 摄
今年初,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——严公贶墓志现身西安。碑文骨力之遒劲、结体之严谨再次惊艳世人。
柳体,已成为艺术长廊中的千古坐标。书法,往往能折射出书者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。除了在楷书上登峰造极的成就外,柳公权为人称道的还有他为官近六十载不失名节的忠贞品格。让百老汇app登录官网走近柳公权,走进人才辈出的柳氏家族,从柳氏家法中汲取修身齐家的力量。
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
柳公权出生于唐朝中期。经历安史之乱后,这个盛极一时的朝代已逐渐转向衰落,盛唐书坛上群星璀璨的时代已经落幕,被并称为“颜筋柳骨”的颜真卿和柳公权就像黯淡夜空中的“双子星”。
颜真卿以一篇悲愤交加的《祭侄文稿》让后人感怀其满门忠义,而柳公权则大胆“笔谏”唐穆宗,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后世士大夫树立了典范。
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,29岁中进士,担任秘书省校书郎。唐穆宗即位后,柳公权进京向其奏事。此前穆宗在一佛寺中见过柳公权的笔迹,对其崇拜已久。柳公权面圣当日,穆宗便将他提拔为右拾遗,补翰林学士之职。
穆宗即位时26岁,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年龄,但他却没有效仿先祖励精图治,而是纵情享乐、怠于朝政。
穆宗曾向柳公权请教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,柳公权答道:“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。”此言一出,穆宗变了脸色,知他一语双关,不仅是讲书法之道更是劝诫自己为君一定要“心正”。
历经三朝、为官多年的柳公权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、左右逢源,而是始终如一保持着诤臣本色。
有一次唐文宗召见了六位学士,柳公权也在其中。提及汉文帝的节俭,文宗说自己穿的衣服也已经洗过三次,众学士奉承文宗节俭之品德,只有柳公权沉默无言。文宗将他留下询问时,柳公权直言不讳:“人主当进贤良,退不肖,纳谏诤,明赏罚。服浣濯之衣,乃小节耳。”这番话言辞之激烈,让在场的同僚都为柳公权捏了一把汗,但他始终神色凛然。恭俭儒雅的唐文宗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将柳公权擢升为谏议大夫,长期重用。
公元865年,柳公权去世,享年八十八岁,获赠太子太师。他所书的《玄秘塔碑》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,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。他的祖籍地京兆华原(现铜川市耀州区)人才辈出,当地人将柳公权与医圣孙思邈、山水画大师范宽、史学家令狐德棻、哲学家傅玄并称为“一圣四杰”。名人故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,砥砺着一代代铜川人勇毅前行。
言家法者,世称柳氏云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一个人的言行举止,往往映照着一个家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追求。
相较于因善书法而煊赫一时的柳公权,他的兄长柳公绰显得有些籍籍无名。《旧唐书》中对柳公绰的评价为“性谨重,动循礼法”。作为家中长子,柳公绰严谨治家,以身作则承担起了教育弟弟和子侄的任务。
只要不是朝谒的日子,柳公绰都会要求家中子弟从早到晚待在书房中,“烛至,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,躬读一过讫,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,或论文听琴,至人定钟,然后归寝。”这种习惯,柳氏子弟坚持了二十余年。
柳公绰本人,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耿介品格名留青史。
在陕西渭南,至今流传着县尉柳公绰“与民同饥”的故事。适逢荒年,柳公绰身为县尉,虽不至于没有粮食吃,却也节衣缩食,每餐只吃一碗饭,直到荒年过去才恢复正常的饭量。有人不解问他为何要苦着自己,他答曰:“四方病饥,独能饱乎?”柳公绰与百姓休戚与共的仁爱之心可见一斑。
在刚直不阿、直言劝谏方面,柳公绰也为家族子弟树立了榜样。
公元806年,唐宪宗因爱好武功,多次游猎。柳公绰作《太医箴》进行劝谏,从身心健康入手,指出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,否则一定会有损心志,对身体造成伤害。其中“气行无间,隙不在大”这句话触动了宪宗,宪宗采纳了他的谏言。
当时与柳公绰同朝为官的李绛曾这样评价他:“自柳公绰为中丞,公议皆云称职。性素强直,不依附于人。”
先辈们的正直人格,也被后世子孙所承袭。柳公绰之子柳仲郢担任谏议大夫时,唐武宗要请道士修建望仙台。柳仲郢多次直言诤谏,最终武宗羞愧地派宦官来告诉柳仲郢,说自己已经知道错了。
公绰理家甚严,子弟克禀诫训。柳氏门风在数百年来为人所称道,当时“言家法者,世称柳氏云”。
治国必先齐其家
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当今社会,家庭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一个人一生的信仰往往萌发于家风家训之中。
积善之家必有余庆。柳公绰、柳公权的祖父柳正礼,官至邠州士曹参军;父亲柳子温,曾任丹州刺史。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为官严谨,精于史学善于文章,韩愈、柳宗元深赏之。柳仲郢的儿子也都在朝为官,各有一番成就。柳氏家族在唐朝可以称得上满门忠义、人才辈出。
柳仲郢之子柳玭身处唐朝末年,当时朝政混乱,世风日下。出身于高门世家的柳玭为使家族子弟不辱门楣,继承发扬先辈修己律身、刚直无私、谦恭谨慎的品格,便著书诫其子弟曰:“夫门地高者,可畏不可恃。”就是说,生于高门更要有敬畏之心,千万不能倚仗自己的出身肆意而为、有恃无恐。门第高往往会导致子弟骄横自大、盛气凌人,而家族鼎盛,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嫉妒,就算是有真才实学和美德,别人也未必相信,即使犯了很小的错误,别人也会指责。所以,柳玭认为“承世胄者,修己不得不恳,为学不得不坚”。
柳玭还曾在文章中深情回忆先祖讲论家法,“立身以孝悌为基,以恭默为本,以畏怯为务,以勤俭为法,以交结为末事,以气义为凶人……”相信柳氏家族长盛不衰、百世流芳的秘密就隐藏其中。
鉴史可知,无数的高官因缺乏良好的家风和人品修养而为人唾弃,其家族也难以为继。秦朝丞相李斯才学通达,但在私欲的驱使下与内臣赵高勾结,篡改秦始皇遗诏,最后落得“夷三族”的下场。临死前他对同刑的儿子感叹:“吾欲与若复牵黄犬,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,岂可得乎!”
《礼记·大学》中说:“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无之。”领导干部的家风,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,而且关系党风政风,进而影响社风民风。
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夫妻联手、父子上阵、兄弟串通,大肆卖官鬻爵;杭州市委原书记周江勇利用公权力为弟弟经商提供帮助;陕西省粮食局原党组书记、局长吴新成的妻子时常向丈夫提要求,本应做“贤内助”却成为“贪内助”……这些落马官员不仅家风不正,还污染了政治生态,带坏了社会风气。
柳氏家风吹过千年,依然具有感化人心的磅礴力量。为官者更应带头,清白做人、干净做事、廉洁从政,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