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后晴空下的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。马小宁 摄
在陕西,最能体现廉洁文化的县名是哪个?非“清涧”莫属。清涧,静可洗心,行可濯足;清涧,滋养气质,净化灵魂。
清涧的名字,由一种精神而来。
虽然范仲淹在几年后才写出那篇著名的《岳阳楼记》,但他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精神在清涧筑城时已充分体现。清涧城原名宽州,始建于唐贞观年间。宋仁宗在位时期,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,虎视中原,屡犯宋境。1040年,范仲淹临危受命,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(今延安),负责保边安民。1041年,范仲淹的部下种世衡建议,在延州东北二百里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,他认为这里地处要冲,西可屏障延州,东可得山西的粮食,北可进图银、夏二州。有浓厚家国情怀、为民情结的范仲淹采纳了种世衡的意见,并派他率兵前去修筑。筑城过程相当艰难,官兵们一边筑城一边要和不时进犯的西夏兵作战。而且,城内无井,饮水困难,很难长守。种世衡下令就地掘井。但凿地十五丈,仍不见水,只有坚硬的石层。种世衡便重金奖励凿井,宣布“凿一畚箕屑石,偿以百钱”。凿井者信心倍增、拼命挖掘,钻穿数层石板后,终于清泉喷涌,史书记载:“水乃大发,既清且甘,城中牛马皆足。”远在京城的仁宗皇帝获报后欣然下诏,赐其城名“青涧”。
据传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五行缺水,他看见带水的地名就喜欢。一天,他看到“青涧”两字,喜欢得不行,但感觉还不够味儿,便提笔给“青”字加了三点水,于是城名就成了“清涧”。所以,清涧大概是陕西唯一两次由皇帝赐名的县城。
县不在大,有水则灵。县城曾缺水的清涧,县域内却三河奔涌,既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,又有陕北的母亲河无定河和清涧的母亲河秀延河。这三条河流和当年凿出的清清涧水一起滋养哺育了清涧儿女,让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精神流淌不息。
清涧的性格,被一种精神彰显。
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,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。”清涧的石板色泽青蓝,质地细腻,自古有名。坦荡、坚硬的石板和清冽、澄澈的涧水共同铸就清涧人的群体性格——几乎每个清涧人都有敢闯敢拼、宁折不弯,勇于和苦难、恶势力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。
早在1925年,清涧就建立了党团组织。1927年10月12日,爆发了继南昌起义、秋收起义之后的又一武装起义——清涧起义,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。
1936年2月,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清涧县的袁家沟村,准备渡黄河东征。恰逢天降大雪,他走出窑洞,登上黄土山梁,被“千里冰封、万里雪飘”的“北国风光”震撼得诗兴大发,一首大气磅礴、雄视千古的《沁园春·雪》就在这个小山村写就了。
11年后,毛泽东再次来到清涧。那是1947年3月,党中央开始转战陕北,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清涧的土窑洞里召开了影响深远的“枣林则沟会议”。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,由中央书记处的3位书记毛泽东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,主持中央工作;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,由刘少奇、朱德、董必武组成,立即东渡黄河,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。
清涧,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章节。
据统计,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只有8万人口的清涧,就有2万人参加了革命队伍,为革命牺牲的仁人志士达2000多人。清涧儿女,用生命诠释着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。
清涧的当下,因一种精神而精彩。
和平年代,清涧依然在“闹红”——成为“中国红枣之乡”。这片有着3000多年枣树栽培史的土地,红枣林面积达6万公顷。漫山遍野中,有无数抗旱耐寒、与苦难为伴的枣树,著名作家路遥仿佛其中最奇异的一棵。
国内很多地方有笔架山,而清涧的笔架山,因托起了路遥的一支如椽巨笔而更具高度。清涧是路遥的出生地,虽然7岁时就被过继到了延川县的伯父家里,但这不足7个年头的童年记忆,却弥漫了路遥的一生。路遥作品中描写的地点大多在清涧,在那个“双水村”。
从路遥的作品中,百老汇app登录官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故乡清涧的深厚感情。自从开始文学创作,路遥的眼光和笔触就从未离开过清涧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路遥用他饱蘸深情的笔写下许许多多动人的清涧篇章,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清涧故事。
而清涧也时刻铭记着这个优秀的儿子,将路遥视作一个文化符号、一张精神名片。
即将播出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、改编自路遥经典小说《人生》的电视剧《人生路遥》,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背景,讲述了生活在陕北高家村的青年高加林为了改变命运,奋发图强,在历经世事变迁和命运接二连三的考验后,在时代的浪潮中谱写平凡人不平凡人生的故事。
为了拍好《人生路遥》,清涧县结合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仅用7个月时间就建起一座占地面积35.6亩的“人生”影视基地,再现了小说中描写的上世纪80年代的县城场景。
路遥“像牛一样劳动,像土地一样奉献”的博大胸怀和精神力量,时刻激励着清涧的党员干部、父老乡亲。
今天的清涧,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,父老乡亲脸上写满幸福。新一届清涧县委正带领全县人民大手笔书写“生态立县、产业富县、文旅兴县”三大战略,并已收到明显成效。
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,我感受到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精神,感受到了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的精神,更感受到了“像牛一样劳动,像土地一样奉献”的精神。三种精神,汇成了“清涧”,清醒着官员,也润泽着万民。
新征程上,每位党员干部心中,都应有这样一股淙淙流淌的“清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