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老汇app登录官网

“廉表”、“廉石”与“廉绢”
打印

廉洁历来被视作为政的基石。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廉政故事,三国时期的“廉表”、“廉石”与“廉绢”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蜀汉丞相诸葛亮为表清白,撰写“廉表”上报家产;孙吴郁林太守陆绩为官清廉,身负“廉石”归乡;曹魏胡质、胡威父子馈赠“廉绢”以示清慎。他们的廉政故事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也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不断实现干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、社会清朗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。

诸葛亮撰写“廉表”

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过一篇表章,史称《自表后主》:“臣初奉先帝,资仰于官,不自治生。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,子孙衣食,自有余饶。臣身在外,别无调度,随时衣食,悉仰于官,不别治生以长尺寸。臣死之日,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盈财,以负陛下也。”在表文中,诸葛亮明确地告知刘禅:无论在朝为官,还是外出征战,其收入都来自朝廷俸禄。除了家里有部分桑树和薄田外,自己从不经营产业以谋取私利。家人们也是自食其力,不会靠他的荫庇获利。如果有一天他死去,不会让家中有多余的布帛、家外有多余的财产,这会辜负陛下的。

《自表后主》不是一般的普通表文,其内容实质是诸葛亮的个人财产情况报告,类似于百老汇app登录官网现在领导干部的个人事项报告。古代并无官员财产申报制度,但诸葛亮却主动自报家产,足以说明他光明磊落、心底无私。诸葛亮当时位居丞相,却仅仅拥有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,何其清贫朴素。而且,诸葛亮并非像某些沽名钓誉者一样只是“做做样子”、博取名声,而是实事求是地据实上报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载:“及卒,如其所言。”意思是说诸葛亮死后,他家中的财产果然与表中自述一致。

《自表后主》不仅是诸葛亮的一份家庭财产收入申报表,更是他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。同时,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深深影响着蜀汉的政治风气。在诸葛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蜀汉各级官员“清心寡欲,约己爱民”,蜀国境内“吏不容奸,道不拾遗,强不侵弱,风化肃然”,成为三国中吏治最为清明的政权。

陆绩身负“廉石”归乡

“廉石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廉政碑刻。《新唐书·陆龟蒙传》载:“陆氏在姑苏,其门有巨石,远祖(陆)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,罢归无装,舟轻不可越海,取石为重,人称其廉,号‘郁林石’,世保其居云。”

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,曾任郁林太守。郁林郡盛产珍珠、翡翠等宝物,之前不少官员都在任上赚得盆满钵满,但陆绩为官清廉,与民秋毫无犯,爱惜民力,深得百姓爱戴。若干年后,陆绩任满还乡,因其行李不多,船公说船吃水太浅,遇上风浪容易翻船,陆绩只好令船工从岸上搬来一块巨石,置于舱中镇船。平安归家后,陆绩将这块大石放在江边。有诗赞曰:“郁林太守史称贤,金珠不载载石还。航海归吴恐颠覆,载得巨石知其廉。”

后来,陆绩的后人担心巨石弃之于野、埋没土中,丢失了先祖高洁的品性,便将这块巨石移于苏州临顿里陆家宅内,作为镇宅之宝。过路之人有知者,便指称道:“此汉陆公郁林石也!”

明弘治年间,监察御史樊祉到姑苏巡察,得知此石的渊源后,便对知府史简说:“先哲遗物,应该进行表识张扬,以教化激励世人。现此石处在偏僻的东城,官吏们无法朝夕瞩目,岂不是把它埋没了?”于是,史简就派人把石移置察院之侧,并建亭覆盖保护。樊祉命人在石头上凿下廉石两个大字。此后,这块石头便成为清廉的象征,也被称为廉石。

清康熙年间,苏州知府陈鹏年仰慕陆绩,将廉石从察院移至苏州府学前,希望学子们能够学习陆绩清廉的品行,考取功名后做一名廉洁奉公的清官。上世纪80年代,苏州市人民政府再次将其迁到苏州文庙明伦堂前。2016年,苏州碑刻博物馆进一步挖掘陆绩与廉石的故事,建设清风堂·廉石文化展示馆,并于20171月正式启用,以碑刻、实物、图文、影像等形式向市民观众展示陆绩与廉石这段历史。苏州市纪委监委也将机关网站命名为廉石网,无不彰显着对古代先贤的崇敬之情。

胡质、胡威父子馈赠廉绢

胡质、胡威父子是曹魏时期的官员。胡质一生为官清廉,不置营生,每军功赏赐,皆散之于众,无入家者,去世时家无余财,惟有赐衣书箧而已。胡质的儿子胡威少有志尚,历操清白。胡质任荆州刺史时,胡威去看望他。家贫,没有车马仆人,胡威就自己骑驴前往。等到胡威看望完父亲准备归家时,胡质给他拿了一匹绢布作为路费。胡威却跪下发问:大人清白,不审于何得此绢?胡质解释说:是吾俸禄之余,故以为汝粮耳。

对于荆州刺史这样一位地方大员来说,一匹绢布并不算什么,但胡威在父亲拿出之时却大吃一惊,跪下发问,这种异常的举动无疑表明:在胡威看来,自己的父亲一直是位清廉守规的清官,怎么可能拿出如此贵重的东西?而当他得知这是父亲辛辛苦苦从俸禄中积攒下来的,这才安然接受。

胡威虽然接受了父亲的馈赠,但他并没有使用,而是依旧自己打柴做饭。这时,出现了一个人主动与胡威结识做伴,并处处帮助他。胡威心生疑惑,便问他为何这样做。原来此人是胡质帐下的都督,他趁外出告假之机,在离荆州百余里之地便暗中备好行装,约胡威同行并予以帮助,以谋求私利。胡威知道后,便把那匹绢布给他作为答谢,并拒绝利用父亲的权势谋取利益。后来有人把此事告诉了胡质,胡质非但没有感激这名都督对自己儿子的照顾,反而杖责一百后将其除名,足见胡质、胡威二人之廉洁,其父子清慎如此。

经过此事后,胡威清廉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。后来,晋武帝与胡威一起议事时问他:卿清孰与父清?胡威对曰:臣不如也。晋武帝问为何,胡威答道:臣父清恐人知,臣清恐人不知,是臣不如者远也。胡威此语显然是谦虚之语,但也反映出他对父亲深深的崇敬之情。胡威不仅自身深受父亲影响,处处向父亲学习,而且还将家族清白的家风很好地传承了下去,其弟胡罴官至征南将军,其子胡奕官至平东将军,二人并以洁行垂名。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、陆绩、胡质、胡威等人犹如一面镜子,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。身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常照一照这面廉洁之镜、历史之镜,学习古代先贤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廉洁奉公的为民情怀。



下一条: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——汉代规矩镜的历史回声与现代启示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
sitemap、网站地图